§§   R 專屬部落格

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
竹縫
視界
耳聾
世界
泰伯
觀點
Joy
隨筆
哈利
天地
Jerry C
鳥 世 界
射水魚
天 空
討海人
鏡 頭
嘻笑
人間
詩情
畫藝
老工仔
思 維
網網
相連
歷史
庫存

[轉貼]臺灣行:感受“島國心態”

發表:R 2005-01-08 14:14:11 閱覽數:37891 (IP: ) T 1222_R 0 引 用

這次來臺灣是我的第三次,前兩次都只有半個月時間,這次在臺北的一所大學客座,要待一學期,又恰逢臺灣大選前後,所見所聞頗為豐富,各種資訊撲面而來,使我對臺灣和這邊人的各種感受要比過去體會的更深刻一些。

說起“島國心態”不能不先說“中原心態”。“中原心態”這個詞,最初是由臺灣中研院社科所副研究員錢永祥所提出,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最近也有專文論及這個話題。的確,“中原心態”在很多大陸人那裏是存在的,它令臺灣人反感,我也反感。個別大陸學者來臺灣訪問時,自覺不自覺之間流露出一股傲氣,很刺傷臺灣的朋友。這次來台後,我經常提醒自己,即使像我等這些自認為超越了“中原心態”的人,可能還是需要警惕意識深處是否還存有一小塊“中原心態”的角落。

“中原心態”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缺乏對臺灣民眾“弱勢悲情”心理的體察。勿庸諱言,這種“悲情”心理是普遍存在於臺灣民眾的意識深處的。百年來中國深受外敵的侵略壓迫,國勢衰落,在日本殖民主義長期統治之下,臺灣人民尤如“無花果”,一直備受挫傷和壓抑。對臺灣民眾的這種“弱勢悲情”心理,我一向以同理心來理解,早在八十年代,我就長期訂了福建出版的《台港文學選刊》,學校圖書館港臺閱覽室收藏的臺灣作家的書幾乎都讀過,也買了一大堆臺灣作家的小說,散文。我讀過吳濁流,鍾理和,楊逵等一大批臺灣鄉土老作家的小說,從中深深感受並體會到那個時代臺灣同胞心靈的漂泊和無奈。臺灣光復後,又發生了“二二八事件”的悲劇,國民黨打不過..,但它在台五十五年,卻是“巨無霸”,特別在五十年代的“白色恐怖”時期,“紅帽子”滿天飛,不僅殺害了幾千個被稱之為“匪諜”的人,還打壓、傷害了許多無辜的臺灣百姓,使得臺灣民眾中的“悲情”感更加深重。

當我對臺灣民眾抱有一份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時,我也注意到這十多年來,臺灣的“悲情”已被某些政治人物有意放大,肆意炒作,這些政治人物一方面美化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,另一方面煽動族群的對立,一步步引導臺灣往危險的“台獨”方向滑落。現在國民黨被民進黨說的醜陋不堪,但我還是看到來台後國民黨的另一面:國民黨在七十年代後,由蔣經國主導,逐步開始革新過程,它在臺灣還是做了許多好事,一是它的重師重教,連農村小學老師在社會上也受到普遍的尊重,時直今日,這種社會氣氛也未改變,這給我很深的印象;二是它的“三七五減租”和“均富”政策,讓底層民眾過上了小康的生活。貧寒子弟只要努力,不涉政治,照樣有出頭之日,前幾天,我和現在所在大學的原文學院院長聊天,他是臺灣最南部道地的農民出身,就是考上台大再留學美國,類似這種情況並非個別。就是這位先生告訴我,在臺灣南部的鄉下,還保留濃厚的“古中國”尊師的氣氛。國民黨搞的只是局部“革命”,拿到權力即可,社會,個人和傳統的空間並沒有被消滅,客觀上為社會保留了一份活力,也使後來的社會轉型較為平順,不至於那麼動盪。前天系裏組織春遊,出臺北去了烏來溫泉,小鎮上的國民黨鄉黨部,相當於我們那邊的鄉黨委,卻叫“民眾服務社”,他們甚至沒聽過“鄉黨部”,而“民眾服務社”已有二三十年了。我可能是因為做近現代史和民國史研究,故而對國民黨來台後的這番做為,特別有一種感覺。

我也一直認為大陸對台的政策要做大副度調整,現在基本是靠強力震懾,吸引台資和拉住美國來牽制臺灣,雖一再表達“寄希望於臺灣人民”,可這邊民眾卻視大陸為“虎狼”,除了非常少數的人物,臺灣已沒有一般意義上的“統派”了,而這些人在社會上基本發不出聲音,已失去了社會影響力,連趙少康這樣激烈反扁的人都稱大陸為“惡鄰”,臺灣民眾的心理離大陸越來越遠,絕對是事實。

我來後一個多月,因是長住,都是自己打點生活,每天要上街吃飯,買報紙,還要隔三差五去超市,不像短期來訪,都是被接待,不易瞭解到臺灣的真實民情。我看到的是,對大陸來的客人,臺北的一般民眾,絕大多數是善意的,也是有禮貌的,但無可諱言,確實有一些底層民眾強烈歧視大陸人。在這裏,我們習以為常的“階級分析法”已失靈:“台獨”的同情者和最大的支持者不是臺灣的中產階級,而是占人口多數,處於社會低端的廣大普羅群眾!我經常去一家早點店喝豆漿,這家早點店是一家四姐妹開的,三個都很有禮貌,但其中一個聽我口音不是臺灣的國語腔,脫口就問:你是不是偷渡來的?去年十一月我去中研院訪問,住在學術活動中心,一個女清掃工看我是大陸來的,一直是冷臉相對。臺北的公交巴士從不報站,只有少數線的公車上有顯出站點的視頻,給外地來客造成極大的不便,有幾次我問司機站點,他聽你不是說閩南話或臺式國語,就愛理不理,所以我每次坐公車都問同車的乘客,特別留神,生怕做錯了站。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,他母親的老熟人,已七八十歲的年齡了,因講大陸方言,在菜市場受到小販的欺辱。前天我參加系裏組織的春遊時,一位教授太太和我聊天時說,他的先生日前在他住的新店家附近的小吃店吃飯,也是因為講國語而被羞辱。他說的還是臺式國語,而且還是在文明程度最高的大臺北地區。在臺灣南部,因說國語被羞辱更是常事,前不久電視上報導,南部一小吃店老闆娘把一碗熱湯圓潑到說國語的客人的臉上。我原想利用假期,環游全島,但有朋友提醒我,不要一人去南部,一定要有人陪同。對大陸人的歧視是全面的,“大陸妹”在這邊就等於是“賣淫女”的代名詞,時不是就出現“大陸人滾回中國去”的聲音,許多學者都看不下去,他們說,這種對大陸人的歧視已完全公開化,更重要的,還演變為一種政府的政策。

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,臺灣有不少學生來大陸求學,但是當局就是堅持不予承認大陸的學歷資格。上個月,當局出臺一項政策,規定迎娶大陸新娘要具備六百萬的家產,在引發社會強烈的反彈後,才不得不修改。

臺灣當局對大陸的歧視政策和臺灣百姓對大陸的疏離,兩者互有聯繫,但畢竟不是一回事。問題是,大陸和這邊的民情幾乎沒有交集,對台的影響實在很有限。古雲要懷柔遠方,先不說我們那邊要內修清明,我多次想,如果大陸以四川省的名義,送給臺北小朋友兩隻大熊貓,那會化解多少臺灣人對大陸的敵意,給臺灣百姓多麼大的溫暖!我們可以送給美國,甚至墨西哥,為什麼不能送給我們的臺灣同胞呢?

在提出“中原心態”的同時,我覺得也應看到在臺灣普遍存在一種可稱之為“島國心態”的現象,其主要表現:一是“自我中心感”,二是封閉性和排他性,它不僅甚行在下層民眾中,更反映在社會的“高端”,這種社會心態包有其多方面的來源,它既是政治人物**弄“族群”對立的產物,也有它自己特殊的生長軌跡,使這種精神氣氛幾乎隨時可以感受,甚至可觸摸到。

幾次來臺灣,我都發現了一個現象,就是臺灣有著自己特有的“議題”,所謂“特有的議題”就是社會所關心的話題是從臺灣的環境及面臨的社會問題中產生,這其實非常正常,因為任何社會都是這樣,兩岸的制度和社會發展水平不一樣,總不能叫臺灣老百姓去關心我們的“下崗再就業的問題”。兩岸分隔五十多年,確實造成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方面諸多的差異,但是兩岸畢竟同文同種。然而我看到的是,臺灣社會所關心的議題除了個別部份和大陸有交叉,絕大多數和大陸沒任何關係,甚至和外部世界也沒任何關係,社會所關心的問題都是局限於一個很小的範圍,臺灣之外的世界幾乎是不存在的,說的嚴重一點,給人一種很自戀的感覺。我相信這和近年來陳水扁一再鼓吹的“臺灣第一”和“臺灣優先”有極大的關係,甚至就是以“臺灣主體性”為核心價值的“臺灣意識”的外化表現形式。在臺灣政界人物齊喊要融入“全球化”進程,在官,商,學界都有大批留美博士的臺灣,這種現象確實另人匪夷所思。

我的住處的電視有一百一十幾個個頻道,可是我極少能看到有關國際新聞的報導,除非發生重大事件,例如西班牙馬德里車站爆炸案,才有從外電編譯的電視新聞。我為此問過一個臺北文化大學的教授,他說是因為臺灣百姓不關心外面的事,電視臺從市場需要出發只能如此。一般情況下,電視上的有關大陸新聞每天會有一兩條,幾個電視新聞台滾動播放,多數是從CCTV剪輯下來的大陸各地“黑心速食麵”,“硫磺泡牛肚”的消息,間或有幾條大陸社會新聞,諸如“鞍山美髮廳跪式服務”,“癡心郎跪爬十裏求愛”。我不清楚這樣安排有沒有什麼“導向”,更大的可能性還是市場的因素,還是那個原因:臺灣百姓對大陸沒興趣。

學界對大陸的興趣也大不同於以前。近年來,不少過去研究中國史的學者紛紛轉行研究起臺灣史,臺灣史本來就應該研究,這無可厚非,但我發現這裏興起的臺灣史研究,多多少少是和“建構臺灣的國族認同”相聯繫的,綠色人物已在批判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大歷史學家連橫的名著《臺灣通史》,說該書反映的是“失去臺灣主體性”的“大中國史觀”。過去我們來訪的人一般很難接觸到綠營人士及其社會基礎,現在可以說根本無需專門尋找,“綠色”人物到處都有,學界更甚,一些人更發展到非理性的程度。著名社會學家蕭新煌已成為陳水扁政府的“國策顧問”。台大法學院退休教授李弘禧是陳水扁在台大讀書時的老師,原是和胡佛等齊名的七八十年代臺灣自由派代表人物,現在以陳水扁的“國師”自居,他在電視上有一專欄,某一次他竟信口開河說,“在清朝以前,中國不存在”。昔日的鄉土派作家汪笨湖,早已成為綠營極為活躍的政治鼓動家,他除了時常主持在南部的支持綠營的露天群眾大會,每天晚上都在“年代”電視臺主持“臺灣心聲”專題訪談節目,他面對“鄉親們”,和被他邀請來的學者,教授一起,天天用閩南話在批判所謂“大中國主義”。現在中研院個別研究所已逐漸調整學術交流的方向,以減少和大陸學界的來往。申請和中國歷史文化有關的研究,很少能得到政府的資助。

說起中研院,就不能不提到院長李遠哲先生。來台以後,我一直關心有關李遠哲的新聞或報導,也時常聽到不同朋友對他的議論。在大選前幾天,李遠哲和陳水扁同開記者會,然後表態支持陳水扁,只是這次李沒有提出號召,而是說他個人的態度,和四年前已不一樣。當天下午就有五個私立大學校長發表公開信對李進行了批評。王永慶,張榮發等商界巨亨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明確表態,但兩人都公開呼籲開放“三通”。

李遠哲當年回台是一件大事,這其中肯定有他對臺灣鄉土的一份強烈的關懷,每個人都會持有自己的理念和價值想往,但學者一旦捲入政治,事態就不可避免複雜化。總的說來,李遠哲現在的社會聲望已大大降低。他這次的表態對拉升陳水扁的選情沒有起任何作用,因為支持綠的,早已決定;支持藍的,不會被李影響。不少學界朋友都說,李遠哲的超然地位已沒有了,原先他享有的那種類似胡適五十年代在臺灣的影響力已經基本流失。

李遠哲先生引起社會爭議的還有一件事,這就是他主持下的臺灣“教改”。“教改”和最近幾年的教科書內容的修改沒有直接的關係,但有間接的關係。在臺灣“教育部”主持下,新版大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中,中國已成為和臺灣相對應的“外國”。在當下的臺灣,彰顯“臺灣優先”是以“去中國化”,即疏離大陸的歷史和文化為前提的,這種社會氛圍已對年輕一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
前不久,我應邀擔任某著名教授一研究生論文口試委員會主席,他特地問我選課學生的情況,我告訴他,選課學生很多,其中還有外系學生,甚至外地大學的學生專程來上課;他說“學生有興趣那就好”,然後稱讚道“早知你上課好”,我初不解,後恍然大悟:我的這位老朋友原是擔心臺灣學生對有關大陸歷史的課程沒有興趣!更有意思的是,一個博士生告訴我,我的課受到同學的普遍歡迎,他們說:“到底是來之大國的學者”,我聞之,哭笑不得,百感交集!

選我課的學生並不代表臺灣學生的一般情況,因為他們是學歷史專業的。我所在的這所著名大學有一門面對全校大學生的通識課“財經制度與社會生活”,現在已用國語和閩南話進行“雙語教學”。高雄醫科大學並在醫學系一年級開設“台語文入門”,在三年級開“醫學台語”。中部某大學把中文系改成“台語系”,該系教授以最流行的閩南話講“臺灣文學史”,大受學生的歡迎,選課同學高達三百多人。學生告訴我,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最後一次關心是在十多年前,自那之後,就對大陸徹底喪失了興趣,那個學生說,“是由厭惡而導致的沒興趣”,我聞之,汗沾襟背!“島國心態”竟包涵如此複雜的內容!

在兩蔣時代,臺灣社會的大氛圍還保存一種“中華“氣象的,八十年代臺灣人幾乎都會唱的“中華民國頌“,就是到今天,這首歌曲也讓許多藍營群眾熱淚盈眶:

“青海的草原,一眼看不完,
喜瑪拉雅山,峰峰相連到天邊,
古聖和先賢,在這裏建家園,
風吹雨打中,聳立五千年,
中華民國,中華民國,
經得起考驗,只要黃河長江水不斷,
中華民國,中華民國,
千秋萬世,直到永遠,
千秋萬世,直到永遠。“

但是到了現在,“正確”的觀點是“中華民國”是“外來佔領政權”,是“乞丐趕走了廟公”(李登輝語),而談“中華”更是“政治不正確”。“主流民意”對大陸毫無興趣,其口號就是那個“臺灣第一”,“臺灣優先”,你要是“立足臺灣,放眼大陸”,那就是“唱衰臺灣”。和大陸民眾普遍關心臺灣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兩極對照,“主流民意”對大陸抱著“惹不起,躲的起”,還要加一條,最好對大陸什麼也不知道,緊閉雙眼,緊緊抱住美國,要建設一個“小而美的臺灣”。如予不信,請聽眼下臺灣最流行的歌曲“相信臺灣”:

“山是海的岸,海為山唱歌,
這家攏是臺灣仔,互相疼痛惜命命,
咱的代治家已管,勿免別人來**煩,
相信咱臺灣,相信咱臺灣,改革無底限。

海湧若夯頭,海水綴咧走,
春風叫醒咱心肝,滿地翠青好作伴,
意志堅定親像山,打開未來向前看,
臺灣咱的名,臺灣咱的名,為伊來打拼。“ 這是一首類似民謠的歌曲,它鄉情濃郁,樸實誠摯,可它就是今年綠營“總統”大選竟選主題曲!在當下的臺灣,在社會意識的領域,“臺灣主體意識”更多就是以這種草根性的形式出現的,它裹挾著臺灣人民愛鄉土的樸素情感,卻少了從歷史深處而來的磅礴的大氣,恢宏的氣度和開放的心態,而透著強烈的封閉性和排它性的色彩。台商有近百萬人在大陸,大陸就緊靠著臺灣,但我在這裏卻經常有這樣的感覺:大陸好像是在遙遠的非洲!


回應:Harry 2005-01-08 17:32:03 (IP: ) T 1222_R 1 引 用
老版你嘛行行好,這種沒有出處、沒有作者的文章也給他登這麼久!
什麼「中華民國聳立五千年」讓人家混身雞皮疙瘩噁心死了。

回應:竹根 2005-01-08 23:18:59 (IP: ) T 1222_R 2 引 用
哈哈哈

回應:2 2005-01-10 15:47:32 (IP: ) T 1222_R 3 引 用
回應樓主,這個是人的心態,這個是正常的,不然地緣政治就不會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面,還有一個政府時可以控制自己的輿論,誰也不會例外,看開點吧,既然你說台灣的人有這樣的心態,我覺得可悲。對于斷章取義的人,更可悲,典型的台灣言論。

回應:R 2005-01-13 16:02:17 (IP: ) T 1222_R 4 引 用
老實說,我本來只想貼前半部分的……大陸的中原心態也不對。物極必反不是么?

回應:6年8班 2005-01-15 01:16:09 (IP: ) T 1222_R 5 引 用
青海的草原,一眼看不完,
喜瑪拉雅山,峰峰相連到天邊,
古聖和先賢,在這裏建家園,
風吹雨打中,聳立五千年,
中華民國,中華民國,
經得起考驗,只要黃河長江水不斷,
中華民國,中華民國,
千秋萬世,直到永遠,
千秋萬世,直到永遠。“ (我唱了一次,沒有樂淚盈框耶) >"<

“山是海的岸,海為山唱歌,
這家攏是臺灣仔,互相疼痛惜命命,
咱的代治家已管,勿免別人來**煩,
相信咱臺灣,相信咱臺灣,改革無底限。(這首歌還滿好聽的)@.@~~


回應:竹根 2005-10-13 21:45:44 (IP: ) T 1222_R 6 引 用
一個大陸旅游者的台灣印象(ZT)
文章提交者:奇异果 加帖在 貓眼看人 【凯迪网絡】 http://www.cat898.com

發現不一樣的台灣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● 杜平

  由于以前從未去過台灣,所以台灣之于我,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實体。首先,我對台灣的印象,就是很多年前在大陸小學課本上看到的文字描述和圖畫,遙遠、美麗而富饶;可是后來,這种美好的印象卻逐渐被電視上各种政治和社會亂象所侵蚀。

  9月底至10月初,我以旅者的身份,在台北、台中、彰化和南投參觀,雙腳第一次真真實實地踩在台灣的土地上。雖然行程短促,而且大多時候都是走馬觀花,但由于是首次身臨其境,努力用心去觀察和感受一切,所以我腦海中的台灣最終得以去芜存真,至少比過去更為真切。

  在啟程之前,曾听到有人談起過,台北的建筑陳舊,交通混亂,空气也不夠干淨。可是,我這次抵達台北時,眼前所見与以往耳聞大為不同。就以台北机場為例,与我所見過的很多大型國際机場相比,中正机場第二航厦無論在設施、服務,還是在環境布置等方面都毫不逊色,整体素質堪稱一流。入境大廳的井然有序和靜谧溫馨,与想像中的喧嚣与雜亂形成強烈的反差。

  而更使人感到自在和愉悦的,是空气中飄蕩的台灣特色的標准國語。首次踏入异鄉的華人,應該會立即產生賓至如歸的親切感。

電視上看不到的台北

  從机場到市區,公路兩旁的山岭绵延起伏,樹木蔥翠而茂盛,看不到被人為破坏的痕跡。与中國大陸相比,台灣對自然生態的保護看起來規划得較早,也更為用心。此后几天,從台北到中部各地,這种印象一再得到印證。

  由于捷運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城市交通的負荷,所以在台北并沒有見到交通過于擁塞混亂的情形,反而是大都市的風采不斷映入眼帘。習慣于新加坡洁淨清新空气的人們來到這里,鼻孔里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。与曼谷、吉隆坡和北京相比,這里穿梭流動的一切,可以說是有序的。

  在生机勃勃的鬧市里漫步,在士林小吃夜市帶著垂涎流連,還有五分埔服裝市場令人眼花缭亂的服飾,以及在凌晨時分依然有大批愛書者的誠品書店,置身于這樣的環境里,初次到訪的旅者很容易產生真實的錯覺。

 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,在親眼目睹台灣之前,也釵郎野�入為主的看法。的确,几乎每一天,台灣電視上都有類似搶劫、槍殺和殴斗等暴力畫面;層出不窮的偷拍光碟丑聞,使人覺得台灣社會是那么地容易浮躁和瘋狂;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鏡頭,甚至動辄以老拳相赠的火爆場面,都早已成為外地媒体的笑柄。就在我啟程之前,藝人澎恰恰引起的光碟風波,在台灣電視上日复一日地連續上演著,似乎整個台灣只剩下一、二個人的喜怒哀樂故事。

  可是,真實地走在台北街頭,看著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,听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笑語,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与殷勤,以及導游和司机朋友的專業素質和認真態度,我才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應該和愿意做的事情。對平常只能通過新聞媒体來認識台灣的外人,這些真實的情景反而會讓人覺得有點陌生。恍然之間,我覺得電視上那些揮之不去的紛紛扰扰的亂象,似乎是來自另一個世界。

旅游業的獨特潜力

  台北是文化中心和商業中心,也是名副其實的“生活中心”。夜深人靜之時,24小時便利店依然生意紅火,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,現代都市昼与夜之間的差別因此而被大大縮小。毫無疑問,台北更是政治中心。可是這一次,我反而在台北之外才看到政治的存在。

  除了台北和高雄之外,台灣全島在年底就要舉行地方政府換屆選舉。從台北驅車南下,無論在高速公路,還是在鄉間小路上,縣長、市長和鄉長參選人的大幅照片和宣傳彩旗,一個接一個地扑面而來。道路越寬,建筑物越高,選舉廣告就越多、越大。

  在第三大城市台中,中心商業區的商店招牌和產品廣告密密麻麻,令人目不暇接。而隨著大選將至,不同參選人的大幅照片見縫插針,它們与商業廣告牌一起匯成色彩斑斓的圖片与文字的海洋。

  政治標語与商業廣告彼此夹雜;道貌岸然的政治人物与穿著清凉的女模特携手同行。兩者輝映成趣,蔚為壯觀。在台中短暂的逗留期間,這是我所見到的最為有趣的街景。雖然在視覺上有紛亂之感,但亂中有序,散發著淋漓盡致的率性,展現出每個個体都要尋求出位和求胜的競爭意識。在一定程度上,這也陷N是台灣社會某個層面的縮影吧。

  從言行之中,我發現從台灣觀光局到下面各縣市,各級政府都在想方設法地拓展旅游業,以便吸引更多的境內外游客。在短短几天的逗留時間里,彰化和南投兩個縣都在相繼舉辦超大型、甚至國際性的旅游促進活動,縣長、市長、鄉長和議員全部上陣,顯得熱火朝天。台灣觀光局的官員說,他們已經把吸引境外游客的目標订到2008年,所以現在壓力很大。

  台灣的旅游業面臨著各种競爭,其在國際旅游線路上的地理位置也并非得天獨厚。但是,從普通游客的角度看,台灣擁有很多顯著和潜在的优勢,只是還有待充分利用和打出名聲。例如台北市北投區的天然溫泉,是日本之外的最好溫泉區之一,同樣的水質和服務水准,收費不知比日本要便宜多少倍。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台灣農業,其實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觀光領域,尤其對大陸游客一定有吸引力。

植根鄉土的人文气息

  對筆者來說,台灣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旅游資源,應數人文气息和鄉土情怀。很多人都知道南投縣埔里鎮有個聞名遐爾的日月潭,但身臨其境之后才發現,原來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,竟然有著濃郁的人文气息。

  該鎮境內有個山峦環抱的“九族文化村”,以台灣九個原住民族群的演變為主題,把歷史和現代、東方和西方、靜態展覽和動態表演融為一体,极富創意。但是,恐怕誰也想不到,這個旅游杰作的背后推手,原來只是一位名不經傳的企業家。

  在相當程度上,埔里鎮的人文气息大概也要歸功于濃濃的宗教情怀。在我星期日下榻的現代化的鄉村旅館“埔岳大飯店”,客房里至少有三個電視频道在宣揚和傳播佛教的思想和精神。

  在“九二一”大地震中,埔里鎮曾遭到嚴重摧毀。可是,在這次旅行中,我發現它不只已經奇跡般地复活,而且從人們的臉上也看不到當初的痛苦。埔岳大飯店十分好客的總經理呂映慈小姐說,這是因為埔里人的生存意志和生存能力都非常強。

  那么,這樣的意志和能力又從何而來?從表面上,埔里鎮与其他普通鄉鎮沒有什么區別。但是,就在熙熙攘攘的几條街道上,有一种景象使人難以忘怀。

  在這個僅有八万人口的小鎮上,我竟然發現有兩個規模很大的書店。圖書是如此之丰富,買書人是如此之眾,以至于我忘記了自己置身于何處。不用說在亞洲,即便在歐洲大大小小的城鎮,我也很少看到這种景象。它不只表明了台灣出版業的興旺,而且更說明,台灣寫書人和讀書人之間好像有一條相通的脉絡。過去几十年,台灣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,其力量的源泉應該就在于此。

需要更大發展空間

  然而,在短暂的逗留和有限的接触中,我也能夠隱約感到來自台灣基層的不滿和怨气。雖然他們不愿意當著我這個外人面,過多地批評某些現狀或者批評執政當局及其政策,但我還是能夠体會到,他們都非常關心兩岸關系,對台海和平寄于很大希望,尤其需要進行某些新的改變,包括對大陸政策的調整。

  我抵達台灣前夕,台灣行政院宣布允酗j小金門實行人民幣兑換業務。抵達台灣之后,我听到不少人對此表示支持,但同時指出這個步驟來得實在太晚,而且依然太過保守,太過局限。諸如這樣的聲音,人們會在報端上經常讀到,但親耳聆听,就更感真實。

  此次在台灣的主要參觀項目之一,是由多國選手參加的“日月潭万人泳渡”活動。不巧的是,台風“龍王”來襲,活動被迫取消。

  次日,風止雨歇。在回返台北的公路上,沿途的鄉鎮和村落在風雨洗刷之后顯得清新、靜谧和詳和。它們是台灣過去几十年“成功故事”的一部分,更是台灣繼續進步和成長的基礎。

  只是我隱約感覺到,它們現在需要更好的發展環境,更大的發展空間,也需要更多台灣以外的人去發現和認識它們的成功經驗和优勢。而這一切,都需要政策的支持,需要內外環境的和平与穩定。在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后,台灣再次創造經濟奇跡的目標,就會有更大的希望。

http://club.cat898.com/newbbs/
dispbbs.asp?boardid=1&star=2&replyid=6198816&id=810304&skin=0&page=1

回應:泰伯 2005-10-16 02:03:35 (IP: ) T 1222_R 7 引 用
島國人民有島國心態,再正常也不過。

台灣人早已跑遍全世界,中國人看起來才像是井底之蛙。

台灣人對中國人反感,是中國人自己找來的。

回應:竹根 2010-08-21 08:14:58 (IP: ) T 1222_R 8 引 用

大陸人看台灣-在高雄遇上的那些人
旺報 更新日期:2010/08/18 02:41 (范思齊/遼寧省朝陽市)

旺報【(范思齊/遼寧省朝陽市)】

旅行團安排的行程,有一下午的時間可以自己閒逛,機會難得。遂邀同伴Z君出去走走,打算體驗一下「自由行」的感覺,租兩輛自行車,繞幾條街區到六合夜市品嘗一下當地的小吃,順便體驗一下高雄的風土人情。

鴿雀與人和平相處

高雄的街道很整潔,很安靜。

路過文化廣場,看到鴿子和麻雀與人平和相處的景象,不禁駐足,蹣跚學步的孩童試圖摸一下鴿子,鴿子也並不驚飛,而是踱到一旁,似乎在逗引著孩童的學步。麻雀見人靠近也不慌張,蹦蹦跳跳地嬉戲。

一個乾淨的少年騎單車而過,Z君招呼他:「小朋友,你多大?」那男孩停下車,雙腳叉住。

很疑惑,不知如何回答,我忙解釋說:「你幾歲?」他豁然清亮地答道:「12!」

「學習怎麼樣?」「還OK啦!」「請問哪裡有租自行車的地方?」「對不起,我也不知道。」

小孩老人熱情指路

「沒關係,六合夜市怎麼走?」我們接著問道,他指了方向並說:「有2、3公里遠哩!」「謝謝你,我們走著去。」他顯出很驚佩的樣子,舉起拳頭大聲說:「加油啊!」翩然而去。

我們繼續向前走,到一個路口,趕上紅燈。剛好一位老人家從側面過來,Z君問道:「老人家,六合夜市怎麼走?」他很熱情的指引著如何左拐右拐,似乎非要送我們一程才罷休。這時,變綠燈了,只好抱拳致謝,匆忙的過了斑馬線。

女孩慨贈租單車卡

又走過一個街區花園,還真的碰到一排整齊陳列的、待租的自行車。有一個戴著眼鏡,但眼睛很清澈,長頭髮、清秀的少女,16、17歲的樣子,正在那裡用一張卡片在識別機前取車,我們上前問道:「同學,打擾一下,我們是大陸來的,請問如何才能辦到租車卡?」

她欣然問道:「你們是哪個省分的?」「我們來自遼寧。」「噢!好遠啊!」我隨即補充一句:「冬天,我們那裡冰天雪地的。」想引起她的好奇,她繼續答道:「辦卡要到附近的捷運站,與捷運票是通用的,不過你們不方便的話,我卡裡的餘額反正也不多了,你們拿去用吧!用完後,可要記著把車還到附近的租車站點。」

難忘人們陽光信任

我和Z君感到很驚愕,趕忙致謝,推辭說:「我們不用了,反正也不太遠,蹓躂蹓躂也不錯。」

事情已經過去2個多月了,這次台灣遊的自然景觀、地產小吃固然給我留下了美好回憶,但最讓我忘不掉的是台灣同胞那種樸實、陽光、信任。更忘不掉那位小姑娘清澈見底的眼睛。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818/140/2bbjs.html

返回 認同分區 返回 R 專屬部落格  ▲往上  

回  應  意  見  主  題

意見主題:【[轉貼]臺灣行:感受“島國心態”

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!

貼文請用Big5碼。

姓 名:

回應內容:

      

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
竹縫
視界
耳聾
世界
泰伯
觀點
Joy
隨筆
哈利
天地
Jerry C
鳥 世 界
射水魚
天 空
討海人
鏡 頭
嘻笑
人間
詩情
畫藝
老工仔
思 維
網網
相連
歷史
庫存

* 討論區內之言論,不代表本園之立場,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
*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,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