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§   sofia 專屬部落格

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
竹縫
視界
耳聾
世界
泰伯
觀點
Joy
隨筆
哈利
天地
Jerry C
鳥 世 界
射水魚
天 空
討海人
鏡 頭
嘻笑
人間
詩情
畫藝
老工仔
思 維
網網
相連
歷史
庫存

台灣話與漢字的探討

發表:sofia 2009-05-02 09:28:53 閱覽數:13216 (IP: ) T 2761_R 0 引 用
「冷涼卡好」抑是「令娘可好」?
《電子辭典》

「令」:「ㄌ一ㄥˋ」

1、命令、法令。如:「軍令」、「人事命令」。

2、時節。如:「節令」、「夏令」。

3、詞、曲中小令的簡稱。

4、姓。如漢代有令勉。

5、發布命令。

6、使、讓。

7、好的、善的。如:「令德」、「令譽」。

詩經˙大雅˙卷阿:「如圭如璋,令聞令望。」

8、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

,如:「令尊」、「令郎」、「令堂」、「令婿」。

「您」:「ㄋ|ㄣˊ」第二人稱。你的敬稱。

多用於長輩。亦泛指你們。如:「您好?」

《元˙張國賓˙合汗衫˙第一折》:「您言冬

至我言春。」

白話文「您」,台灣人說「令」!

「令」之字遍佈古文典籍篇章,古來有之,

《電子辭典》高達250則,而「您」僅一則,

遲至元朝之後始見「您」字,可見古人用「令」

者多,用「您」者寡。

語言文字的演變與歷史上胡人四度南侵有關

,王羲之的草書首度改變行之千餘年的隸書,

蒙古南侵,帶來諸多女真語,如「您」,

「奶奶」,「阿瑪」,「嬭嬭」等文字,

清朝又帶來旗語,政權轉移造成漢文逐漸

失落,並且改變漢人的文字。

著名的餐廳秀主持人豬哥亮口頭禪

「令娘可好」,白話文翻成「冷涼卡好」

,白話文當道一百年,「您爹」「您娘」

之詞高貴顯赫,「令爹」「令娘」之詞

卻是粗俗鄙陋,曾經典雅風騷的漢文,

何以淪落至如此地步!

Sofia〈2009/4/27〉

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1:59:00 (IP: ) T 2761_R 1 引 用
孰是「睹難」?
《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五》(本)(王法正論品竟)

贊曰,第三勸人弘經有三,初睹世間難生,二勸

人弘經對遣,三令人王保國敬重修行, 《初睹難生

也》 經, 世尊我等四王於此,金光明最勝王經恭敬

供養,若有苾芻法師受持讀誦,我等四王共往,覺

悟勸請其人時彼法師,由我神通覺悟力故,往彼國

界廣宣流布,是金光明微妙經典由經力,故令彼無

量百千衰惱災厄之事,悉皆除遣。

《宋書  卷六十八‧列傳第二十八  武二王》

若主幼臣強,政移冢宰,或時昏下縱,在上畏逼

,然後賢藩忠構,「睹難」赴機。

未聞聖主御世,百辟順軌,稱兵於言興之初,扶

危於既安之日,以此取濟,竊為大弟憂之。

昔歲二凶構逆,四海同奮,弟協宣忠孝,奉戴

明主,元功盛德,既已昭著,皇朝欽嘉,又亦優渥。

《法華文句記卷第七(上) 》

唐天台沙門湛然述,釋信解品,「睹難」思

身即令領身,般若方便即是領意, 故知知之與

見並是所有,所以法華但總說云佛之知見,而

今忽聞等者,以他準己既法譬俱解,必知定同

身子得記,嘉祥至此更卻結前,都為五雙十隻

,一從旁人指華嚴為頓,從水灑去至法 華為漸

,即漸頓一雙,今問適作三種法輪。

「睹難」在《佛經》或是《宋書》之中都是

「遭遇劫難」之義。

由《彙音寶鑑》追尋到《廣韻》此書得知,

台灣人的語言保存許多宋朝的遺跡。

白話文「遭遇」,台灣人說「睹著」,白

話文「生悶氣」,台灣人說「睹難」,與古義

「目睹劫難」雖不中亦不遠。

無知的台灣人卻將典雅的「睹難」,因為

語音接近誤為漢文「拄囊」,白話文「搓男性

陰囊」,每當台灣人說「睹難」,就引起眾人

哄堂大笑,大家暗爽不已。

「睹難」原義「目睹劫難」,台灣人衍生

出「生悶氣」,到如今的「搓男性陰囊」,淺

人白丁因循苟且之功力果真非凡,凡人無法擋。

馬英九夫人周美青女士背著阿美族「都蘭

國小的書包」,使得「睹難」一辭再現風潮,

馬英九究竟想幹什麼?

「強姦漢文嗎?」

sofia〈2009/4/22〉
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0:29 (IP: ) T 2761_R 2 引 用
闌珊錢抑是寒酸錢?

「寒酸」一詞究竟語出何時?

明代(1673年)《正字通》載:「鄙野人曰寒酸。唐‧鄭光祿熏

舉引寒畯,士類多之。俗稱寒酸,誤!」

《舊唐書‧鄭薰傳》後晉天福六年(941年),:「薰端勁,再知禮

部,舉引寒俊,士類多之。」

顯見畯為俊之誤。但是其對「寒畯」指出「寒酸」之誤,頗

有見地;證之明代以前雖有寒酸之謂,卻無寒酸之典可循。

「寒畯」一詞,可見於《大唐氏族志》西元638年,:「左膏梁,

右寒畯。」然而,言寒士窘厄、拘局之意態,曾使用「酸寒」

一詞形容者,卻是大有人在。

例如韓愈〈薦士〉詩768年—824:「酸寒溧陽尉,五十幾何

髦。」

蘇軾詩(1037年—1101年):「故人留飲慰酸寒。」

陸游詩(西元1125~1210):「野寺秋陰更蕭瑟,書生老瘦轉酸

寒。」

而寒酸應首見於明代《初刻拍案驚奇˙卷二十九》

(1627年),:「見趙琮是個多年不利市的寒酸秀才,

沒一個不輕薄他的。」

《電子辭典》

寒酸:形容寒士的窮態或畏縮等不大方的姿態。

《初刻拍案驚奇˙卷二十九》:「見趙琮是個多年不利市的

寒酸秀才,沒一個不輕薄他的。」

《二刻拍案驚奇˙卷十九》:「只管目前享用勾了,寒酸見

識,曉得甚麼?」

寒酸措大:措大,舊時對寒士的蔑稱。寒酸措大指貧寒的

讀書人。

《初刻拍案驚奇˙卷二十》:「我想恁般一個寒酸措大,如

何便得做狀元

寒酸‧酸寒:形容寒士之窮窘意態,俗常使用「寒酸」一詞

喻之,一直沿用迄今。

由以上諸多辭典可知,941年當時稱呼窮酸的讀書人為「寒俊」,後

人誤為「寒畯」,再誤為「寒酸」,因為「俊」之草書與「畯」類


似,「畯」,之草書與「酸」類似,由於文字的謬誤演變出「寒酸」

之詞。

「寒酸」在台灣人的口中有「小氣」,「不大方」等義,「寒酸錢」

就是台灣人口中的「零用錢」,過去誤為「闌珊錢」,實乃汗顏。

Sofia〈2009/3/20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1:23 (IP: ) T 2761_R 3 引 用
粟」是「小米」抑是「稻米」?
《說文解字》p317「粟」「附檔」:嘉榖

實也,嘉榖之實曰「粟」,「粟」之皮曰

「穅」,穅中曰「米」,从條,从米,相玉

切,音同七「ㄑ一」,入聲。籒文「附檔」

《宋本廣韻》p463「粟」:禾子也,相玉切

,七,音同七「ㄑ一」,入聲。

《康熙字典》p36「粟」:《廣韻》相玉切,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須玉切,音諫。

《彙音寶鑑》p277「粟」:米榖,出恭切,

音同「雀ㄑㄩㄥˋ」,入聲。

《電子辭典》「粟」:注音ㄙㄨˋ

1、為北方糧食之大宗。俗稱為「小米」。

2、穀實的總稱。淮南子˙詮言:「量粟而

舂,數米而炊,可以治家,而不可治國。」

3、俸祿。史記˙卷六十一˙伯夷傳:「義

不食周粟,隱於首陽山,采薇而食。」

4、起粟:因寒冷、害怕或聽到不適的聲音,

皮膚上所起的小顆粒。

《宋˙蘇軾˙雪後書北臺詩二首之二》:

「凍合玉樓寒起粟,光搖銀海眩生花。」

俗稱為「雞皮疙瘩」。台灣人說「起粟瘼」

5姓。如漢代有粟舉。

6、不食周粟:不吃周朝的食物。

《史記˙卷六十一˙伯夷傳》:「武王已

平殷亂,天下宗周,而伯夷﹑叔齊恥之,義不

食周粟;隱於首陽山,采薇而食之。」

《後漢書˙卷五十八˙傅燮傳》:「且殷

紂之暴,伯夷不食周粟而死,仲尼稱其賢。」

7、脫粟:僅去除皮殼而未精碾的粗米。即糙米。

《晏子春秋˙內篇˙雜下》:「晏子相齊,

衣十升之布,食脫粟之食。」

由以上諸多辭典可知,

「粟」在唐朝以前,是稻米,音同七「ㄑ一」,入聲。

「粟」在宋朝,是稻米,音同七「ㄑ一」,入聲。

「粟」在台灣,是稻米,音同七「ㄑ一」,入聲。

「粟」在中國,是小米,音「ㄙㄨˋ」,四聲。

漢文一脈相傳到台灣,形音義緊密結合,

自古至今,絲毫無差。

「粟」在古文中出現誤解,始自《爾雅

釋草注》與榖相似,似米黏,北人用之釀酒,

其莖境桿似禾而粗大。

又,粟《說文解字》中許慎註解《孔子

曰粟之為言續也,孔子以疊韻為訓也,嘉種

不絕,蒸民乃粒,禹稷季基之功也。》

孔子以「粟」曰「續」,想必孔子誤以

「粟」曰「滋」,白話文「續」與「滋」

形音義皆無相關,但是漢文「續」與「滋」

發音類似,漢文「滋米」就是白話文

「糯米」,「粟」與「滋」不管是漢文或是

白話文,發音南轅北轍,孔子是魯人,不解

雅言之奧秘,而有此誤解。

唐朝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須玉切,音諫,又出現別音。

台灣的《彙音寶鑑》「粟」:米榖,音

「雀」,入聲,字義無誤,語音卻是不知所云。

建議《彙音寶鑑》作者的子孫應該更正,

「粟」之音同七「ㄑ一」,入聲。

由歷代文獻可知,台灣人傳承漢文正音、正解

,由百榖之首「粟」一字得知,而白話文誤入歧途

,延續歷代文獻之誤解,變成「小米」。

如果大學聯考出現考題「粟」是「稻米」抑是

「小米」?

孰為正解?

教育部官員應該頭殼「冒兮燒」罷!

Sofia〈2009/5/4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2:05 (IP: ) T 2761_R 4 引 用
126、「砌厝」抑是「砌茨」?

「茨」:
《電子辭典》

1、用茅草、葦草蓋屋。

《說文解字》:「茨,茅蓋屋。」

《新唐書˙卷一二四˙宋璟傳》:「廣人

以竹茅茨屋,多火。」

2、積土填滿。

《淮南子˙泰族》:「掘其所流而深之,

茨其所決而高之。」

3、用茅草或葦草蓋成的屋頂。

《詩經˙小雅˙莆田》:「曾孫之稼,如

茨如梁。」

《鄭玄˙注》:「茨,屋蓋也。」

《文選˙王˙聖主得賢臣頌》:「生於窮

巷之中,長於蓬茨之下。」

4、蒺藜的舊稱。

5、姓。如漢代有茨充

「茅茨」:用茅草蓋的屋子。

《唐˙邱為˙尋西山隱者不遇詩》:「絕頂

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。」

《大宋宣和遺事˙亨集》:「便如唐堯土階

三尺,茅茨不剪。」亦作「茆茨」。

「茅茨不剪」:茅草屋頂不加修剪。比喻生

活簡樸。

《韓非子˙五蠹》:「堯之王天下也,茅茨

不剪,采椽不斲。」

《大宋宣和遺事˙亨集》:「便如唐堯土階

三尺,茅茨不剪,夏﹑商躬耕稼穡;周公吐哺

待賢。」

「茅茨土階」:茅覆的房屋,土築的臺階。

比喻屋舍簡陋。

《東周列國志˙第三回》:「昔堯舜在位,

茅茨土階,禹居卑宮,不以為陋。」

亦作「土階茅茨」。

「牆有茨」:《詩經鄘風》的篇名。共三

章。

根據《詩序》:「牆有茨,人刺其上也。

」首章二句為:「牆有茨,不可掃也。」

茨,蒺藜也。

「楚茨」:《詩經小雅》的篇名。共六章。

根據《詩序》:「楚茨,刺幽王也。」亦

指為詠祭祀之詩。

首章二句為:「楚楚者茨,言抽其棘。」

楚楚,盛密的樣子。茨,蒺藜。

「蒺藜」:植物名。蒺藜科蒺藜屬,一年

生草本。莖匍匐於地,葉為羽狀複葉,夏開小

黃花,果實有刺。種子可入藥,具滋補作用。

生長於海濱沙地。或稱為「升推」。

「厝」:

《電子辭典》

1、磨刀石。《說文解字》:「厝,厝石也。」

2、安置。通「措」。

《戰國策˙魏策二》:「王厝需於側

以稽之,臣以為身利而便於事。」

《後漢書˙卷三十˙郎顗傳》:「征

營惶怖,靡知厝身。」

3、停放靈柩待葬。如:「安厝」。

《文選˙潘岳˙寡婦賦》:「痛存亡

之殊制兮,將遷神而安厝。」

「奉厝」:暫時安置靈柩。如:「先總統

 蔣公靈柩奉厝於大溪慈湖。」

「浮厝」:暫時埋葬,以待日後改葬。

《土風錄˙卷一˙浮厝》:「停棺淺土曰浮厝。」

「積薪厝火」:厝,安置。積薪厝火指將

薪柴堆放在火種的上面。

《語本漢書˙卷四十八˙賈誼傳》:「夫

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,火未及燃,因謂

之安,方今之勢,何以異此?」

比喻情勢危急,隱藏無窮的禍害。如:「

將瓦斯熱水器裝在室內有如積薪厝火,非常危

險。」

「厝基」:棺木未入土安葬前,用土或磚

暫時封在棺柩外作為掩護,稱為「厝基」。

《儒林外史˙第十四回》:「往前走過了

六橋,轉個灣,便像些村鄉地方,又有人家的

棺材厝基,中間走了一二里多路,走也走不清

,甚是可厭。」

「厝薪於火」:比喻潛伏的危機。見「厝

火積薪」條。

《清史稿˙卷二一五˙諸王傳˙景祖諸子傳》

:「躬蹈四罪,而猶逞志角力,謬欲收拾人心,

是厝薪於火而云安,結巢於幕而云固也。」

「厝身」:安身。《後漢書˙卷三十下˙

郎顗傳》:「怔營惶怖,靡知厝身。」

「安厝」: 安葬、埋葬。

《三國志˙卷五˙魏書˙后妃傳˙文德郭

皇后傳˙裴松之˙注引魏書載哀策曰》:「背

三光以潛翳,就黃壚而安厝。」

《初刻拍案驚奇˙卷二十五》:「且說趙

院判扶了兄柩來到錢塘,安厝已了,奉著遺言

,要去尋那蘇家。」

停放靈柩待葬或淺埋等待改葬。

《聊齋志異˙卷一˙宅妖》:「又頃之,

二小人舁一棺入,僅長四寸許,停置凳上。

安厝未已,一女子率廝婢數人來,率細小

如前狀。」

《紅樓夢˙第一一二回》:「且說賈政

等送殯,到了寺內安厝畢,親友散去。」

「五方雜厝」:各地的人聚居一起。形

容居民複雜。

《漢書˙卷二十八˙地理志下》:「是

故五方雜厝,風俗不純。」亦作「五方雜處」。

由辭典可知,「茨」是活人住的茅屋,

「厝」是死人住的棺墓,古文「茨」、「厝」

雖然同音,卻是義異,壁壘分明,鮮少誤用。

然而近代一百年的白話文卻屢屢出現

「透天厝」、「古厝」、「厝邊」、「砌厝」

等所謂的「閩南方言」,白話文「有意」

屈辱「閩南人住的房子是死人的棺墓」嗎?

還是無知的閩南人「無心」自我羞辱,

住在死人的棺墓,甘之如貽,人也不堪其憂

,回也不改其樂?恐怕兩者得兼吧!

Sofia〈2009/4/20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2:41 (IP: ) T 2761_R 5 引 用
ㄙㄨㄟ」、「ㄒㄧㄠˊ」到底是甚麼字?

《說文解字》p166髓:骨阜左左〈造字〉

骨中止脂也,从骨阜左左〈造字〉聲,息委切

,古音在十七部,今作髓。

《康熙字典》p1379髓:《釋名》髓:遺也,

遺潰也,息委切。

《前漢禮樂志》浹肌膚而臧骨髓。

《宋本廣韻》p242髓:說文作骨阜左左〈造字〉

,骨中之脂也,息委切。

《彙音寶鑒》p72髓:骨中之脂,出規切,上聲。

《電子辭典》:髓:

1、骨頭中的膠狀物質。如:「骨髓」﹑「食髓

知味」。

《唐˙白居易˙與楊虞卿書》:「去年六月,盜

殺右丞相於通衢中,迸血髓。」

2、泛指膏脂狀的物質。

《晉書˙卷四十九˙嵇康傳》:「烈嘗得石髓如

飴,即自服半。」

《唐˙李賀˙昌谷詩》:「小柏儼重扇,肥松突

丹髓。」

3、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。如:「精髓」﹑「神髓」。

《唐˙李咸用˙讀脩睦上人歌篇》:「意下紛紛造

化機,筆頭滴滴文章髓。」

4、牙髓:髓室及根管內的軟組織,可形成象牙質,

並維持牙齒的活性。包括神經、血管和一些結締組織。

亦稱為「齒髓」。

5、髓鞘:包於髓神經軸突之外的白色膠狀物,由

許多細胞膜圍繞纖維而成,可保護神經纖維軸突,有

如電線絕緣體。

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,周邊神經系統分成兩

個主要部分:軀體神經系統 和 自律神經系統.臉部的神

經也包含在腦神經系統之中

神經細胞由細胞本體延伸出許多樹枝狀的神經纖維

,這些纖維如同錯縱複雜的電線一般,組織成複雜綿密

的網路。神經纖維的外層包裹著一層名為「髓鞘」

("myelin")的物質,它像電線的塑膠皮具有隔離絕緣的

功能,好讓不同的神經傳導路徑的訊號不會相互干擾

,同時還可以加速我們神經訊號的傳導。當髓鞘被破

壞後,神經的訊息傳遞就會變慢甚至停止。

所以,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疾病就是指腦或脊髓神

經的髓鞘出了問題,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和腎上腺腦白

質失養症 Adrenoleukodystrophy (ALD)都屬這一類.。

本人一直在尋找台灣人口中的「ㄙㄨㄟ、ㄒㄧㄠˊ」

到底是甚麼字?

如果「ㄒㄧㄠˊ」指人體生殖分泌物,必然像

「囊胞」一樣遍佈醫經之中。

在翻閱《彙音寶鑒》,無意中發現髓之字,

似乎是正解。

髓:古音「ㄙㄨㄟˊ」,字形「差」。

在台灣人有人發音「ㄘㄟˋ」,有人發音「ㄙㄨㄟˊ」

,音「ㄘㄟˋ」者,因古字像差,所以發音差「ㄘㄟˋ」,

音「ㄙㄨㄟˊ」者,因文字演變為隨,所以發音「ㄙㄨㄟˊ」。

此乃淺人白丁因循苟且,未能格物致知,致使後人

將錯就錯,成為今天的髓,音「ㄘㄟˋ」。

所以,「ㄙㄨㄟ」、「ㄒㄧㄠˊ」應該就是醫經上

的字「髓鞘」,與「起痟」〈頭病〉一樣意思,台灣人

說話很有學問吧!

Sofia〈2009/4/14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3:29 (IP: ) T 2761_R 6 引 用
吧與罷

電子辭典吧凡18則

大多是英文 bar的音譯,諸如 吧吧、 吧嗒、 吧檯

、 吧女、 吧唧、啞吧、 酒吧間、氧吧等

吧是白話文運動100年來新造的詞彙

罷白話文 ㄅㄚˋ

漢語ㄅㄚ˙陰平

電子辭典凡57則

說文解字:「罷,遣有罪也。」遣放有罪的人。

其他諸如 罷免、 罷了、 罷官、 罷工 、 罷課、 罷戰 、 罷黜 、 罷

手 、 罷於奔命

前幾年有一則新聞

一位日本人取名漢文阿屎

視為地位尊貴

漢文屎尿

漂洋過海到東洋

成為顯赫尊貴的文字

看在漢人眼裡豈不啼笑皆非

吧bar在英文是尋常可見的場所

類似中國的茶館

台灣的茶店

庸俗難耐的英文bar

漂洋過海到中國

成為當今顯貴的文字

看在外人眼裡豈不啼笑皆非

白話文運動100年來

吧取代罷成為句尾的語助詞,

原是毫不相關的兩個字

如今地位懸殊

台灣人應該就此罷了

抑是不該善罷甘休

曾經風騷數千年的漢文

何以淪落至此sofis2009/5/5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4:09 (IP: ) T 2761_R 7 引 用
138、「這」與「玆」
《電子辭典》「茲」凡18則:
1 此。如:「念茲在茲」。論語˙子罕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」
2 更加。通「滋」。漢書˙卷二十七˙五行志下:「賦斂茲重,而百姓屈竭。」
3 現在。史記˙卷七十一˙樗里子甘茂傳:「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,君其試臣,何遽叱乎?」
4 年、時。孟子˙滕文公下:「今茲未能,請輕之,以待來年。」
文選˙古詩十九首˙生年不滿百:「為樂當及時,何能待來茲。」
5姓。如春秋時魯國有茲無還。
其他諸如:
「今茲」此時、現在。《詩經˙小雅˙正月》:「今茲之正,胡然厲矣。」
「來茲」將來。《呂氏春秋˙士容論˙上農》:「今茲美禾,來茲美麥。」
「茲事體大」
「自茲」《唐˙杜甫˙過津口詩》:「南岳自茲近,湘流東逝深。」亦作「自此」。
「挹彼注茲」舀那個大容器中的水,灌入這個小容器中。
《詩經˙大雅˙泂酌》:「泂酌彼行潦,挹彼注茲。」後比喻取有餘以補不足。
《電子辭典》「這ㄓㄜˋ 」凡18則;
1、指稱較近的人、事、時間或地方。
《儒林外史˙第一回》:「這就是門生治下一個鄉下農民,叫做王冕。」
2、指示形容詞。如:「這裡」、「這個人」、「這時候」。
《老殘遊記˙第四回》:「這強盜一定在這村莊上了。」
3、立刻、馬上。如:「我這就回來。」
4、用於句中的襯字,無義。
《元˙關漢卿˙謝天香˙第三折》:「待道是顛狂睡囈,兀的不青天這白日。」
其他諸如:
「 這般」這樣、如此。
《儒林外史˙第三十八回》:「你怎見了貧僧就這般悲慟起來?這是甚麼原故?」
「這等」這般這般。
「這麼著」這樣、如此。
「這溜兒」北平方言。指這一帶地方
「 這個擋口」這個關鍵,事情發展的重要時刻。
「這回」這一次。
《宋˙李清照˙鳳凰臺上憶吹簫˙香冷金猊詞》:「明朝,這回去也,千萬遍陽關,也即難留。」
「茲ㄗ」與「這ㄓㄜˋ」白話文發音南轅北轍,但是漢語「茲ㄐ一˙」仄聲,與漢語「這ㄐ一˙ 」同音。
由《電子辭典》可知,「茲」遠在詩經就出現,「這」則遲至宋朝李清照的辭令之中始出現,想必是五胡亂華之後所出現的文字,胡人不知「茲」,以「這」取代,如同白話文運動100年,「吧」取代「罷」的過程一樣。
歷史上文字變遷有四大時期,一、五胡亂華,二、草書興盛,三、蒙滿入侵,四、白話文運動,一千年的文字演變,終於出現中國一朝的簡體字大革命。
五胡亂華,草書興盛,蒙滿入侵,雖然出現許多新文字,但是或多或少都與漢文有關,不是發音接近,就是字形類似,唯讀中國一朝的簡體字,如脫韁野馬一般,脫離漢文形音義之結構,曾經高貴典雅的漢文,何以命運乖舛至此?
Sofia〈2009/5/6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5:17 (IP: ) T 2761_R 8 引 用
負」與「抱」
幾年前,大陸網友說「蘇菲亞是女李敖」,並且轉貼一篇李敖的文章,請我評論,文中,李大師說笨者竹之本也,我看了大驚失色,一代大師,何以如此輕狂,即使年近七旬,亦不失癲狂之本色。
說文解字:「笨,从竹,本聲」,形聲字。李敖說「笨者竹之本也」,與淺人白丁無異。
過去也有一次,偶然轉到李敖妙語天下,聽李敖大師談論「漢語」,簡直不忍卒睹。
中午偶然收看到李敖妙語天下的節目,奉勸李敖大師藏拙,談大師專長的歷史就好,不要談論文字,李敖大師並未研習文字學、聲韻學、以及訓詁學,談論語言文字有損大師聲譽。
首先,大陸網友說「蘇菲亞是女李敖」,蘇菲亞不接受,蘇菲亞的思想啟蒙有二位,李敖與呂秀蓮,李敖僅居其一。
其次,中年過後,學識、思想、人格均臻成熟,回顧過去崇仰的人物,於今蘇菲亞已俱檢視之能力,李敖大師的學識、思想、人格不如想像中「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」,反而破綻處處而不自知。
三者,李敖大師談論語言文字部分,與淺人白丁無異,李敖大師不僅不自知,反而沾沾自喜,令人十分失望。
李敖大師堂而皇之曰「負陰抱陽」、「負劍」之「負」就是「抱」,令人聞之色變。
字典從未出現「負」就是「抱」,「負」釋義如下,
(1) 憑恃、憑藉。
(2) 靠、背對。如:「負山面海」。
(3) 以肩背物。如:「負薪」、「負荊請罪」。
(4) 擔荷、承擔。如:「身負重任」。
(5) 享有。如:「久負盛名」。
(6) 虧欠、拖欠。如:「負債」。
(7) 背棄、違背。如:「辜負」、「忘恩負義」。
(8) 遭受。如:「負傷」。
(9) 責任。如:「如釋重負」。
(10) 失敗。如:「勝負分明」、「不分勝負」。
(11) 抱負:心中有所懷抱、依恃。
「負」在《說文解字》,从人守貝,就是腰纏萬貫以自負的意思,引申出憑藉、依恃之義,所以「負陰抱陽」其義為「依恃大地萬物,擁抱蒼穹宇宙」。
所謂天地人,人必須兩腳依恃在大地,才能伸出雙手探索宇宙,老子道德經「負陰抱陽」的本義是「道」,人在天地之間必須「負陰抱陽」,遵守「道」。
何謂「道」?
就是「無為」,勿逆天而為,無所為而為〈不要有目的行為〉。
讀古書應該前後文貫通其義,豈可斷章取義,李大師如此輕率解讀老子道德經,不免令人失望。
「負劍」其義為以肩背物,與「負薪」、「負荊請罪」一樣,古時候有人「負劍」在胸前的嗎?李敖大師未免語不驚人死不休。
再說「抱負」指心中有所懷抱、依恃。怎麼會是「負」就是「抱」,
李大師拿出大陸出版的「當代漢語方言字典」一本書,書名就出現大錯誤,而李大師毫不自知。
本人在大陸與網友討論一整年,關於「漢語」這二字,許多網友至今不明白何謂「漢語」?
所謂「漢語」是專有名詞,指漢朝官方的語言,就是今天台灣人口中的語言,民間的語言百百種,各有其稱呼,如粵語、滬語,吳語、湘語等等。
「當代漢語方言字典」這本書,把「漢語」當作廣泛的名詞,泛指漢人的語言,與白人的英語、美語、法語、拉丁語、印度語一樣,都是泛指一個種族的語言,這是天大的錯誤,而李大師毫不自覺。
懇請李敖大師藏拙,不要談論未曾研究的學問,歷史與文學雖然部份重疊,但是大部分差異極大。
古人治學嚴謹,言之有據,絕非輕率而為,請大師三思!sofia〈2008/5/11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6:24 (IP: ) T 2761_R 9 引 用
謝」與「歉」

《電子辭典》

「謝」 白話文注音「ㄒ|ㄝˋ」

漢語拼音「ㄒ|ㄚ陰平」

〈1〉 辭去、推卻、拒絕。

《說文解字》:「謝,辭去也。」如:「婉謝」、

「閉門謝客」、「敬謝不敏」。語出《禮記˙曲禮

上》:「大夫七十而致事,若不得謝,則必賜之几杖。」

〈2〉 辭別、告別。如:「謝世」。

〈3〉 凋零、消逝。如:「凋謝」。

〈4〉賠罪、認錯。如:「謝罪」。

〈5〉 姓。如南朝宋有謝靈運。

以上釋義與《說文解字:「謝,辭去也。」一致

但是

〈6〉 表示感激、酬答。

〈7〉告訴。

〈7〉詢問、問候。

〈6〉更換、替代。等釋義與《說文解字》:「謝,

辭去也。」差別太大

《史記˙卷七˙項羽本紀》:「噲拜謝,起,立而飲之。」

此處解釋錯誤,「噲拜謝。」並非感激、酬答之義,而

是辭別,希望教育部改正。


《儒林外史˙第三十三回》:「他前日進了學,我來賀

他,他謝了我二十四兩銀子。」

「謝」釋義「感激」「酬答」首出此處,然而前後文之

義是否如此,有待待刊正。

《樂府詩集˙卷七十三˙雜曲歌辭十三˙古辭˙焦仲卿

妻》:「多謝後世人,戒之慎勿忘。」

此處解釋錯誤,「多謝後世人」並非告訴之義,而是謝

罪後世人,希望教育部改正。

《樂府詩集˙卷二十八˙相和歌辭三˙古辭˙陌上桑》

:「使君謝羅敷:『寧可共載不?』」

此處解釋錯誤,「使君謝羅敷」並非詢問之義,而是

謙謝羅敷,古人相見

之禮自謙以謝罪之義,不是真的有過失,只是一種禮

貌而已,希望教育部改正。

新陳代謝之「謝」等同「謝世」之義從《電子辭典》

可知《 說文解字》:「謝,辭去也。」

唯獨明朝《儒林外史「謝」釋義「感激」「酬答」始

脫離《 說文解字》之原意,白話文時代的《電子辭典

》更衍伸出「拜謝」、「銘謝惠顧」、「答謝」「道

謝」、「多謝」、「感謝」、「謝票」「謝天謝地」

等脫韁野馬的文字。

「謝天謝地」白話文「感謝天感謝地」,漢文「向天

地鬼神謝罪」,這是兩套文化,兩種思維。

《電子辭典》

「歉」, 白話文注音「ㄑ|ㄢˋ」 ,漢語 「ㄎ|ㄢˋ」

〈1〉 農作物收成不好。如:「歉收」、「歉年」。

〈2〉對不起別人的心情。如:「抱歉」、「道歉」。

「歉」, 《 說文解字》從兼欠聲,兼,兩禾綁在一起,

「歉」,漢文本義為稻米歉收,白話文變成「對不起

別人的心情」,如:「抱歉」、「道歉」。

李敖語妙天下說「謝」就是「抱歉」。

白話文「抱歉」」,漢文「謝罪」,這是兩套文化,

兩種思維。

白話文有如脫韁野馬,脫離古訓,成為高貴顯赫的

文字,供拜於廟堂之上,盛行在全球的華人圈。

曾經典雅高貴的漢文,如今曳尾苟活於汙泥,苟延殘

喘在台灣賤民口中,這是歷史的幸,或不幸?

《莊子》曰「此龜者,寧其為留骨而貴乎? 寧其生而

曳尾於塗中乎?吾將曳尾於泥中矣。」

金盛歎謂天下第一才子書為《莊子》,年過中年,重

溫《莊子》,為何我總是感覺悲壯與淒涼?

難道非得悲壯不足成其才氣縱橫?

聽到李敖大師釋義 「謝」就是「抱歉」,

有說不出口的傷心。

sofia〈2009/5/14〉

回應:Sofia 2009-05-17 12:07:09 (IP: ) T 2761_R 10 引 用
都蘭」與「獅甲」
高級的外省人,蔑視台灣的語言文字,是貴族當然的傲慢,台灣人即使心痛,也喚不醒貴族的傲慢,李慶安在立法院質詢台灣的語言文字,她羞愧嗎?
不會!李慶安會覺得命運對她太不公平,優雅高貴了大半生的貴族,蔑視台灣賤民,不是理所當然嗎?
周美清背著「都蘭國小」書包,看在台灣人眼裡,即使有說不出的心痛,也喚不醒馬英九文化的傲慢,丈夫都當總統了,周美清想「都蘭」誰?台灣人的語言文字嗎?
民進黨立委張花冠不甘示弱,也做一個「獅甲國中」書包,「中國甲獅」諧音「中國食屎」,看在台灣人眼裡,心痛更是無以復加。
「甲獅」諧音與「食屎」,既不同音,也不同義,形音義俱無,形同淺人白丁之用字,台灣人為何自甘墮落至此,強姦自己的語言文字?
官方的高級外省人蔑視台灣的語言文字,在野的賤民無知自己的語言文字,官民交加,輪姦台灣的語言文字,台灣的命運為何如此乖舛?
sofia〈2008/5/10〉

回應:竹根 2009-05-17 12:07:44 (IP: ) T 2761_R 11 引 用
>>高級的外省人,蔑視台灣的語言文字,是貴族當然的傲慢

叫貴族?

哼!欄主!你腦子不也滲水了?

回應:人參苦短 2009-05-17 12:08:24 (IP: ) T 2761_R 12 引 用
簽到,欄主是這裡的老網友哦

返回 文化分區 返回 sofia 專屬部落格  ▲往上  

回  應  意  見  主  題

意見主題:【台灣話與漢字的探討

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!

貼文請用Big5碼。

姓 名:

回應內容:

      

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
竹縫
視界
耳聾
世界
泰伯
觀點
Joy
隨筆
哈利
天地
Jerry C
鳥 世 界
射水魚
天 空
討海人
鏡 頭
嘻笑
人間
詩情
畫藝
老工仔
思 維
網網
相連
歷史
庫存

* 討論區內之言論,不代表本園之立場,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
*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,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