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§   aaa部落格

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
竹縫
視界
耳聾
世界
泰伯
觀點
Joy
隨筆
哈利
天地
Jerry C
鳥 世 界
射水魚
天 空
討海人
鏡 頭
嘻笑
人間
詩情
畫藝
老工仔
思 維
網網
相連
歷史
庫存

主題:道源法師講述『金剛經』
發表:aaa 2009-06-21 17:05:22 閱覽數:182062 (IP: ) T 2849 引 用
 


回應:aaa 2009-07-17 09:41:34 (IP: ) T 2849_R 59 引 用
丁三、類明餘度(分二)
戊一、類明忍度(分二)
己一、正以類明

須菩提!忍辱波羅密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,是名忍辱波羅密。

這科是修「忍辱度」的引證,與修「般若度」是一樣的修法。「忍」是能忍的心,「辱」是所忍之境。人家罵我、打我、嫉妒障礙我,這都是污辱我的境,我能忍辱下來。按世俗諦說「忍辱波羅密」,是有個忍辱的相。按真諦上說:「即非忍辱波羅密」,忍辱之法,是因緣所生,緣生相生,緣滅相滅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,故說「即非忍辱波羅密」,不應執著這個「忍辱度」。我們修六度都要「三輪體空」,修「忍辱度」時,要內沒有能忍之心,外沒有所忍之境,中間也不住著打我、罵我、辱我的這些相,這樣就是「三輪體空」,這樣才合中道第一義諦上,所謂即空,即假,即中的「忍辱度」,「是名忍辱波羅密」,這就是「忍辱度」的圓滿成就。下面釋迦世尊再引證,他修「忍辱度」的事實來證明,先引證他最近的事。

己二、引事證釋(分二)
庚一、詳引近事

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,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

前面說過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」是要我們修行「般若空慧」時,能遠離一切相,而不去執著,因為一切相的執著,都是從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上面建立起來的;遠離一切相,就是要我們遠離這個四相的建立。要是我們,心不遠離四相,這個「忍辱度」就修不來;在修行「般若度」上,更不能得到「實相般若」的真實妙用。這裏釋迦世尊,拿自己來作個證明:「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」歌利王是梵語,翻成中國話叫「極惡的王」。釋迦世尊過去世,在因地修行時,遇見了這位極惡的國王。有一天,正是天氣晴朗,百花開放的日子,這位國王帶了很多宮女,出城到山上遊玩,遊玩了一段時間,這個國王玩累了,竟坐在地上睡著了。宮女們看見國王睡著了,大家可以自由了,就不去驚醒他,各自散開,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。

有一個宮女發現在一個山洞裏,住著一個修行人,就手一招呼,大家都圍過去看。一看之下,裏面是一個年輕的修行者。這些宮女就好奇的問修行者許多問題。修行人發現這些宮女,善根很深,於是就很仔細的開示了修行的道理給她們聽,說:這個世間是無常苦空的,世間充滿著,生老病死,憂悲苦惱;迷惑的人,天天都在煩惱的煎熬逼迫中打滾,不知出離;假使你能明白世間的苦惱,你就會發心修行,去追求解脫之道。有智慧的人,絕不會迷失在只為追求虛幻不實的榮華富貴,而去造就無邊的罪業,牽引未來受到無量的苦報。不管你們在宮中是怎樣的享福快樂,但是總有一天,這一切不實的快樂,也會隨著無常的運轉,而改變遷移的,最後都會消失在無情的歲月裏。

你們不要放逸,只追求五欲的快樂,應該知道,外在的苦樂,無非是虛幻,不能長久的。所以你們應該去找內心本來就屬於自己真正解脫的心,這才是真實、永恆的自在。宮女們很誠懇的聽,聽得非常的入神。不知不覺,時間過得很快,國王也醒了。噫!他發現宮女都不在,就氣沖沖的到處找,終於發現宮女們,圍繞著一個修行人在聽法,就跑過去,正要破口大罵,剛好看見這位修行者,在給宮女們說法。國王一看,這位修行者年紀很輕,心裏更氣,大聲說:「你是什麼人?你怎麼把我的宮女引誘到這裏來?你心中可有什麼企圖?你是否起了貪欲心想要拐騙我的宮女?你一定心存不軌。」

年輕的修行者用很平靜的語氣告訴國王:「我是一位修行人,我已經淡薄了世間的五欲,富貴榮華對我來說,我只把他當成是一個虛幻的影子而已,我的心已經平靜下來,不再去貪戀世間的一切,我又怎麼會去引誘你的宮女到這裏來呢?我沒有騙你,我所講的話都是真的。」國王聽了就哈哈的冷笑一聲,說:「你說你沒有貪欲心,現在我問你,你是否已證得阿羅漢果?」「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。」「那麼你是否已得阿那含果?」「我還沒有證得阿那含果。」國王聽了很生氣說:「你既未證得四果、三果,顯然是一個沒有離欲的人,你敢說你沒有貪欲心,你不要騙我,我看過很多修行的仙人,他們不食人間煙火,天天在那裏鍊氣吐納,但是遇到了貪欲的境界,見色尚且還是照常動了貪欲的心。

你又年輕,又沒有證果,又沒有離欲,你怎敢說你沒有貪欲的心呢?見色不起貪念呢?」修行者又很平靜的告訴國王:「要斷貪女色這個欲心,並不只靠著鍊氣吐納,不吃人間煙火,吃吃水果,就能夠把貪欲心降伏下來的。要降伏貪欲心,完全在於修無常觀,修不淨觀。」國王本來是帶著怒氣來的,所以修行者的開示,他完全聽不進去。國王心中原本就存著報復的心理,又見自己理虧,臉紅耳赤,瞋慚交加,惡心中更增加了瞋恚,於是把心一橫,說出非理的話:「你怎敢批評仙人的修行方法?你一定是嫉妒他們,你一定是起了瞋恚心,才會說出誹謗別人的話。」

修行者又說:「我是一個持戒的人,絕對不會打妄語,別人誹謗我,我尚且能忍辱,何況忍辱是我的戒,我又怎會去毀謗人家呢?」國王這時就抓到了下手的把柄,說:「好一個『忍辱就是你的戒』好!我現在割下你的耳朵來試驗你,看你是否能忍還是不能忍,如果你能忍,那才證明你是個持戒的人。」說完就抽出身上所帶的寶劍,「涮」的一聲,把修行者的二個耳朵割下來,一看,他還是面不改色。於是大家就勸著說:「唉呀!不得了!傷害到聖人啦!這是位大士!是大菩薩呀!是不應加以傷害的呀!」這時國王的理智已經失掉了,變成了一個人面獸心的人,更起了兇惡的心,他狂怒的說:「我可看不出他像個大士,我倒還要試試他,不但要割他的鼻子,還要支解他的手足及整個身體。」

說了就動手,把修行者的鼻子也割掉,再更加狠心的把修行者的手腳四支都砍掉了,節節的支解,一節一節的給他斬斷。這時修行者,起慈悲智觀,心中不住一切相,心中沒有動一念的瞋恚心,他原諒了這位惡王這種愚痴的舉動。這位修行者,他是因地的菩薩,四大天王為他的護法護持他修行,看見惡王這種殘忍的行為,發脾氣了。於是就飛沙走石,天地變色。國王這時可害怕起來了,他以為修行者起了瞋恨,不知用什麼法術,天地才會為之變色。世間的惡人,是最怕比他還要橫惡的人,於是國王就跪下來求懺悔說:「唉呀!我做錯事了,我太愚痴,我太殘忍無道,請你饒了我這條命吧!」修行者就告訴國王:「你對我的耳鼻、手足節節支解,一切我都原諒你,我並沒有動過一念的瞋恨心,我也沒有引誘你的宮女。

我現在所說的話,都是真實的,我並沒有打妄語。」可是惡王仍是不相信說:「你說你內心不起瞋恚,不起瞋恨,能不能證明給我看呢?」修行者因此發誓願說:「如果我的一切都是清白,我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,我被你所斬斷的這些手足、耳鼻,馬上都復原。」更發願說:「我於來世成佛時,首先度你;我絕不對你起瞋恨心,絕不會跟你結冤仇,我還是很願意的跟你結善緣,我會原諒你的,你安心吧!」發了願以後,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,修行者已被斬斷的手足、耳鼻都馬上復原了。在佛法上來說,這就是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感所致。這位惡王就是後來佛在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中的憍陳如,他就是這位極惡殘暴的歌利王來轉生的。這是釋迦佛引證他過去生中,修「忍辱度」的境界,遇見了歌利王,遭到他割截身體的公案。

「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」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的時候,我沒有我等四相。因為無我才沒有受害的我。無人相才沒有害我的人。無眾生相才沒這些差別之相。無壽者相,才沒有執著不捨之相。所以在被節節支解時,才能離瞋念。下面再證明說:「何以故?我於往昔,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」假使那時,我有我等四相在,一定會動瞋恨心的。我尚且要度他,所以我才能以怨親平等的心,來對待他;那我又怎麼會起瞋恨心呢?由此當知道,那時我是沒有起我等四相的。

庚二、略引遠事

須菩提!又念過去於五百世,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
我修忍辱,不只修一世而已,回憶過去劫中,我的前生前世中,曾經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,那時修「忍辱度」的時候,也同樣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這裏補充說明,這經文中的「忍辱仙人」,這「仙人」不指外道講,還是指修佛的道,那時佛沒有出世,故世人尊稱為「忍辱仙人」。

戊二、總結一切

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;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。

這裏釋迦世尊,引證他前面說過的離相修行,以種種事跡來證明,「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,這種心非常難發,也非常寶貴;一發出來,你就走在正覺的道路上;但是你發了以後,要離去一切相的執著,去行正覺的六度萬行。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」這科總結文很重要,你們要特別注意。前面講到「第一波羅密要離相」,恐怕我們又會偏到空理的一方面去,而忽略事相的修持,因此再類明其餘的五度中,先說「忍辱度」的修行境界。何以故?因為「忍辱度」要靠腳踏實地的功夫,光談空理是不行的。這也空,那也空,一切都空了,遇見歌利王割截身體,看你空不空呢?所以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的用功夫。

你研究金剛經,一偏到空理上,這就會變成口但說「空」,行在「有」中。金剛經不是教你只在道理上講空理,而是要你在事實的事相上也能空掉執著;空無所住,不被諸相綁住。歌利王割截身體時,他怎麼能做到不生心,不動念的功夫呢?因為他沒有我等四相;他已經離了這個我等四相,如果沒有離,他就會動瞋恨。但是他並沒有動過瞋恨心,就證明他沒有我等四相。再推廣到過去劫中,曾經五百世做過忍辱仙人,也離了這個我等四相,可見這個離相的功夫,他很早就成就了。所以才告訴須菩提;「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「應離一切相」,就是離這個我等四相,如前面講過的「我執」四相、「法執」四相、「空執」四相,通通要遠離開。

「離一切相」,不是教你落到偏空那一方面,而是教你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能不住相。發出正等正覺這個成佛的心,要上求佛道,法門無量誓願學;下化眾生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發了心後,要怎樣來上求下化眾生呢?你必須要去修行六度萬行,來自度度他,同成正覺。下面再說「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」我們凡夫的心,對境都會生起「貪愛」的心,一攀住六塵,無住真心就會走動,就會不得自在。古來大德說:「聖人用心如鏡,不將不迎,來無所粘,去無蹤跡。」就是告訴我們,修行六度,要以「般若度」為體,前五度為用,這樣子修,才不會執著,如鏡子體無所住,用卻紛然自在。那麼,我們發心去度眾生,要怎樣去行持呢?

「應生無所住心」這裏與第十分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個經心,這個經眼,只換了文字,沒有換義理。發菩提心,很難發,發起來後,為什麼不可住呢?為什麼度眾生也不可住著呢?我們發了布施心,這個心也很難發,要去行布施為什麼不可以住著呢?因為「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。」你若有所住,這個真心已經走動了,不再是安住真心的本位上;一有所住,你的心就會落入分別取捨的對待,就不能回歸如如不動,不受相的無住本位,這樣真心就不能安住在無礙自在的無住本位。修行大乘佛法,是站在「智悲雙運」,六度相攝的立場去行持的。因為有大智慧,才能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不生執著。有同體大慈悲,才會發心去廣度眾生,出離生死苦海。這樣才是真正的隨順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
「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。」你若有所住,就是妄想心,妄想心他取相作緣,憶想分別,取捨不停,與離相無住的般若空慧不能起相應。這樣真心就不能坦然自在、無罣無礙,隨緣任運的修持下去;這樣就不能安住真心了。所以說「若心有住」就是妄想心;「即為非住」就不能使真心安住下來。前面你須菩提也問過:「云何降伏其心?云何安住其真心?」要怎樣才能安住真心呢?你去布施,不要住相,不去執著布施之相;雖行布施,而心中無所住,無住而生心,這樣子你就修對了。這個「應生無所住心」他的義理歸趣,就是要我們能「離一切相」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「發」就是發起,「離一切相」就是「無住」。這是總結前文「住心無住」。

我們學大乘佛法,尤其學金剛經的般若法門,應該依這個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。布施不住相,度眾生也不住相,這樣子的修下去,妄心也降伏了,真心也能夠安住了。不這樣的去行持呢?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,真心不能安住,就是妄心不能降伏,菩薩道就不能修圓滿。是故,下面佛才說:「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」



綜 覽 全 部 討 論

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
竹縫
視界
耳聾
世界
泰伯
觀點
Joy
隨筆
哈利
天地
Jerry C
鳥 世 界
射水魚
天 空
討海人
鏡 頭
嘻笑
人間
詩情
畫藝
老工仔
思 維
網網
相連
歷史
庫存


* 討論區內之言論,不代表本園之立場,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
*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,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。